柴绍想到杨元庆刚才问自己和元尚应熟不熟,他犹豫一下问道:“将军可是想要我去做调解人?”
杨元庆笑着点点头,“只能说暂时与他和解,我算了算时间,陛下最多十天后就会经过我们这里返京,我不希望在陛下来之前和他闹得很僵,至少表面上过得去。”
柴绍沉思了片刻,便欣然道:“好吧!我愿陪将军一行,不过能否成功,我不敢保证。”
杨元庆站起身笑道:“既然如此,我们走!”
“现在就去吗?”柴绍愕然。
“趁热打铁吧!免得误会越闹越深。”
元尚应的大帐内,此时元尚应正和另外两名鹰扬郎将商议对策,隋朝的军府是一千二百人左右,而参与监工的军队却有三千人,这就意味着至少有三座军府的军队参与了监工,而元尚应只是修建汾阳宫的监工负责人,而在对军队调动和指挥上,元尚应必须和另外两名郎将商量。
另外两名郎将,一人叫宋老生,长安人,年约三十出头;另一人叫段新瑞,齐郡人,年纪却在四十岁上下,两人都不是世家出身,没有什么背景,因此也不敢得罪元尚应,同时参与监工都有不少油水,所以二人也比较服从元尚应调遣。
但元尚应在第一天便和宫监杨元庆发生了流血冲突,这让二人都暗暗吃一惊,他们都知道杨元庆不是好惹的人,真的和他翻脸,未必有好下场,而且杨元庆毕竟是宫监,他只要告诉皇帝一声,监工不力,估计自己就得吃不了兜着走,两人心中都暗暗有了打算。
“砰!”地一声巨响,元尚应狠狠一拳砸在桌子上,咬牙切齿道:“真是欺人太甚,竟然敢杀我亲兵,此仇不报,我元尚应誓不为人!”
元尚应对二人道:“我把两位请来,就是想告诉两位,我准备今晚上就断民夫的粮,让民夫闹事逃走,最后汾阳宫完不成,让圣上斩了杨元庆的脑袋。”
宋老生和段新瑞同时吓了一跳,民夫断粮闹事,事后圣上追究责任,他元尚应有后台,或许能逃过一劫,最后拿自己顶罪,这可不行。
他们二人同时反对,“将军,这可使不得,若断粮惹起民夫闹事,杨元庆反而会抓住将军的把柄,圣上处置了将军,汾阳照修不误,这就有点得不偿失了。”
“那你们说怎么办?”
元尚应当然知道断粮不行,他的目的是要拉二人下水,和他一起对付杨元庆,否则就凭他的一千军队,斗不过杨元庆。
宋老生沉吟一下道:“不如慢慢来,从背后动乎,神不知鬼不觉,让他汾阳宫完不成,他也不知是咱们做的手脚。”
元尚应点了点头,“你说得有道理!”
就在这时,一名士兵禀报:“将军,杨元庆和柴参军来了,说是想与将军和解。”
元尚应大怒拔剑,“此贼还敢来见我吗?”
宋老生和段新瑞慌忙劝住他,“将军,他是宫监,切不可鲁莽,我们以后再慢慢对付他。”
元尚应忍住了怒火,将剑插回鞘中,怒气冲冲向帐外走去,远远地,只见杨元庆和九名全身盔甲向自己营帐走来,元尚应一声喝令,“命他们放下武器来见我!”
一名士兵奔了过去,挥手大喊:“将军有令,命你冉放下武器!”
杨元庆和九名铁卫缓缓停下,此时距离元尚应不到一百五十步,杨元庆对柴绍道:“就拜托柴参军了!”
柴绍点点头,高声笑道“元将军,放下武器杨将军也不放心,我是中间人,我来调解。”
他手中拿着杨元庆的信,催马向元尚应而来,片刻便到了元尚应跟前,把信递给他,“这是杨将军的信!”
元尚应见杨元庆等人在一百四五十步外,离他尚远,他一颗心放下,便伸乎去接信,可就在这时,杨元庆却陡然发动……他抽出一支铁箭,瞄准元尚应,张引便是一箭,当年在武举校场,也是一百五十步外,他一箭射碎了铜铃,征服了校场所有人,使他的神箭名扬天下。
一支铁箭脱弦而出,闪电般向元尚应的面门射去,箭力强劲无比,元尚应做梦也没有想到,杨元庆此时竟然会有杀他之心,距离他们冲突才仅仅一个时辰,他根本没有任何防备,同时杨元庆站得也很远,使他没有一点戒心。
元尚应正伸手去接信,忽然感到异常,一转头向杨元庆望去,却见一个黑点出现在他眼前,等他看清是一支箭时,他大吃一惊,‘啊!,本能地叫出了声。
“噗!,的一声,铁箭从他口中射入,直透后脑,箭尖从后脑透出,喷血如柱,元尚应双眼暴出,慢慢仰头栽倒。
周围所有人都惊呆了,宋老生和段新瑞正好从营帐走出,目睹了这一幕,两人惊得目瞪口呆,包括柴绍,也震惊在当场,头脑里一片茫然。
杨元庆远远笑道:“柴参军,你再不逃,可就死在当场了!”
元尚应的几十名亲兵率先反应过来,一齐拔刀,大吼着向柴绍扑去,杨元庆又是两箭射出,最近的两名亲兵中箭倒下,柴绍如梦方醒,调头便逃。
这时,军营内一阵大乱,数百名士兵从大帐奔了出来,杨元庆举起磐郢剑大喊:“天子剑在此,元尚应贪污军粮,已就地正法,敢反抗者为同犯,以造反论罪!”
宋老生惊出一身冷汗,他大喝一声,“统统给我住手!”
数百名士兵停住了脚步,茫然地望着宋老生,这时,杨元庆的两千军队已经出现在营门外,他们张引搭箭,长矛如林,等待着接应杨元庆一行。
宋老生上前一步,单膝跪下,段新瑞也上前单膝跪下,两人高声道:“鹰扬郎将宋老生、段新瑞不敢冒犯天子之剑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