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书包

繁体版 简体版
小书包 > 艳福 > 经络资料 凑点字数

经络资料 凑点字数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3.生理功能

(1)调节阳经气血,为“阳脉之海”:督脉循身之背,背为阳,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、督促的作用。另外,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,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,故有“总督一身阳经”之说。

(2)反映脑、肾及脊髓的功能:督脉属脑,络肾。肾生髓,脑为髓海。督脉与脑、肾、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。

(3)主生殖功能:督脉络肾,与肾气相通,肾主生殖,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。

(二)任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

1.循行部位:任脉起于胞中,下出于会阴,经阴阜,沿腹部正中线上行,经咽喉部(天突穴),到达下唇内,左右分行,环绕口唇,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,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,上至眼眶下(承泣穴),交于足阳明经。

2.分支:由胞中贯脊,向上循行于背部。

3.生理功能

(1)调节阴经气血,为“阴脉之海”: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,腹为阴,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、总任的作用。另外,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,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,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,故有“总任诸阴”之说。

(2)调节月经,妊养胎儿:任脉起于胞中,具有调节月经,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,故有“任主胞胎”之说。

(三)冲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

1.循行部位:起于胞宫,下出于会阴,并在此分为二支。上行支:其前行者(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)沿腹前壁挟脐(脐旁五分)上行,与足少阴经相并,散布于胸中,再向上行,经咽喉,环绕口唇;其后行者沿腹腔后壁,上行于脊柱内。下行支:出会阴下行,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。

2.生理功能

(1)调节十二经气血:冲脉上至于头,下至于足,贯串全身,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。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,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;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,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,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。故有“十二经脉之海”、“五脏六腑之海”和“血海”之称。

(2)主生殖功能:冲脉起于胞宫,又称“血室”、“血海”。冲脉有调节月经的作用。冲脉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,女性“太冲脉盛,月事以时下,故有子。”“太冲脉衰少,天癸竭地道不通。”这里所说的“太冲脉”,即指冲脉而言。另外,男子或先天冲脉未充,或后天冲脉受伤,均可导致生殖功能衰退。

(3)调节气机升降: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,隶属于阳明,又通于厥阴,及于太阳。冲脉有调节某些脏腑(主要是肝、肾和胃)气机升降的功能。

(四)带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

1.循行部位:带脉起于季胁,斜向下行,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,绕身一周,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。

2.生理功能: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,司妇女的带下。

(五)阴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

1.循行部位: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,通过内踝上行,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,沿躯干腹面上行,至胸部人于缺盆,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,到达鼻旁,连属眼内角,与足太阳、阳矫脉会合而上行。

2.生理功能: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。

(六)阳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

1.循行部位: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,沿外踝后上行,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。沿胸部后外侧,经肩部、颈外侧,上挟口角,到达眼内角。与足太阳经和阴骄脉会合,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。

2.生理功能: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运动。

(七)阴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

1.循行部位:阴维脉起于足内踝上五寸足少阴经的筑宾穴,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,至腹部,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,与足厥阴肝经相合,再上行交于任脉的天突穴,止于咽喉部的廉泉穴。

2.生理功能:维脉的“维”字,有维系、维络的意思。阴维具有维系阴经的作用。

(八)阳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

1.循行部位:阳维脉起于足太阳的金门穴,过外踝,向上与足少阳经并行,沿下肢外侧后缘上行,经躯干部后外侧,从腋后上肩,经颈部、耳后,前行到额部,分布于头侧及项后,与督脉会合。

2.生理功能:维系阳经。

第四节经别、络脉、经筋、皮部

一、经别

(一)经别的含义

经别为十二经别的简称,是十二经脉别出的,分布于胸腹和头部,沟通表里两经并加强与脏腑联系的另一经脉系统。它是包括在十二经脉范围以内的经脉,故称其为“别行的正经”。

(二)经别的循行

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四肢开始深入内脏,然后再上至头颈浅部,而表里相合。它的“离、合、出、人”的部位,虽和十二经的循行通路有密切关系,但在循行的顺逆方向上,与十二经脉的循行有显著的区别。如手三阴经的循行是从胸走手,而经别却自腋深入胸腔以后,再上行向头,合于手三阳经;手三阳经的循行是从手走头,而手三阳经别则由腋下深入内脏,然后上行至头;足三阴经的循行是从足走胸(腹),而足三阴经别却从足走头;足三阳经的循行是从头走足,足三阳经别则是从足走头。

十二经别与正经不同之处,主要表现在其循行上具有“离、合、出、入”的特点。每一条经别都是从其所属的正经分出,称作“离”(别),进入胸腹腔称“入”,于头颈部出来称“出”,又与表里经脉相合称“合”。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对,称“六合”。

1.足太阳~足少阴(一合)

(1)足太阳经别

别入:于胭中,其一道行至尻下五寸处,别行入于肛门。

别行:属于膀胱,散于肾,当心入散,系舌本。

出合:从膂上出于项。

合于:足太阳。

(2)足少阴经别

别入:胭中。

别行:别出一脉与足太阳相合上行至肾,当十四椎处,从而联属带脉;其直行者,从肾上行系于舌本-

出合:复出于项。

合于:足太阳。

2.足少阳~足厥阴(二合)

(1)足少阳经别

别入:上行绕髀,至毛际与足厥阴经脉相合,别者入季胁之间。

别行:循胸里,属胆本腑,散行至肝,上贯人心,上行挟咽。

出合:出于颐颔,散布于面,系目系,合眼外角。

合于:足少阳经。

(2)足厥阴经别

别入:自足背别行,上至毛际。

别行:与足少阳别行的正经相合上行。

合于:足少阳经。

3.足阳明~足太阴(三合)

(1)足阳明经别

别入:上行至髀,深入腹里。

别行:属于胃腑,散行至脾,上通于心,上循咽。

出合:出于口,上行鼻柱的上部及眼眶的下方,还系目系。

合于:足阳明经。

(2)足太阴经别

别入:别上至髀。

别行:与足阳明别行正经相合上行,络于咽,贯舌本。

合于:足阳明经。

4.手太阳~手少阴(四合)

(1)手太阳经别

别入:别人肩解,入于腋下。

别行:走心,系小肠。

合于:手太阳经。

(2)手少阴经别

别入:人于渊腋两筋之间。

别行:属于心,上走喉咙。

出合:出于面,合目内眦。

合于:手太阳经。

5.手少阳~手厥阴(五合)

(1)手少阳经别

别入:别于巅顶,入于缺盆。

别行:下走三焦,散于胸中。

合于:手少阳经。

(2)手厥阴经别

别入:别于腋下三寸天池穴处。

别行:入于胸中,联属三焦。

出合:沿喉咙,出耳后,完骨下。

合于:手少阳经。

6.手阳明~手太阴(六合)

(1)手阳明经别

别入:从手上行,循胸前膺乳之间,别于肩盂穴处,行入于天柱骨。

别行:经缺盆下入大肠,又上行联属于肺,再向上沿咽喉。

出合:出缺盆。

合于:手阳明经。

(2)手太阴经别

别入:别出入于渊腋,行手少阴经之前。

别行:入走于肺,散行至大肠:

出合:上出缺盆,循喉咙。

合于:手阳明经。

(三)经别的生理功能

十二经别之中的六阳经,都要行过与其相表里的脏腑,如“足少阳之别散于肝”,“足阳明之别散于脾”,“足太阳之别散于肾”。六阴经经别也都行过本脏。这不仅说明了十二经别都和脏腑相联属,在机体内部起着濡养脏腑的作用,而且突出了阴阳两经互为表里的配偶关系。其分布与相互的关系比四肢由络脉来沟通表里组织更为缜密。

十二经别辅助了十二经脉对内脏和体表的联系,体现了手足三阴三阳在表里关系上的“离、合、出、人”和相互灌注,同十二正经、十五络脉、奇经八脉等,构成了运行气血循环体系。因为每一经脉均有其自己的经别,所以某一经腧穴主治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在经脉的循行部位上,这也就具体地说明了经别的作用。

十二经别在《内经》中均无病候的记载。但经别对部分腧穴主治性能有很大的影响,各经经穴所能主治的症候,其发病部位有一些并非经脉所能达到,而是经别到达之处,取该经腧穴进行治疗,往往能获得显著的疗效。如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、承筋、合阳等穴,都能治疗痔疾,但是膀胱经的循行通路并不到达肛门,而经别的循行则是“下尻五寸,别人于肛”。

二、络脉

(一)络脉的含义

络脉是自经脉别出的分支,又称“别络”,主要有十五络脉。十五络脉是由十二经脉和任、督二脉的别络及脾之大络所组成的。

从络脉分出的更细小的络脉称“孙络”。分布在皮肤表面的络脉叫作“浮络”。络脉与络脉之间可以相互吻合,“复合于皮中,其会皆见于外”(《灵枢·经脉》)。络脉从大到小,分成无数细支遍布全身,将气血渗灌到人体各部位及组织中去,这样就使在经络中运行的气血,由线状流行扩展为面状弥散,对整体起营养作用。

络脉自经脉的一定穴位别出之后,就以分出之处的穴名而定名。如手太阴经的络脉,自列缺别出,因此这支络脉的络穴就名为“列缺”。

(二)络脉的循行

在十五络脉中,十二经脉的络脉都是从四肢肘、膝以下分出,络于相互表里的阴阳两经之间,从阳走阴或从阴走阳,为十二经在四肢互相传注的纽带。

任脉之络脉分布在腹部,络于冲脉;督脉之络脉分布在背部,除别走太阳之外,并能联络任脉和足少阴经脉;脾之大络分布在侧身部,能总统阴阳诸络。这三者在躯干部发挥其联络作用,从而加强了人体前、后、侧的统一联系。

1.手太阴络脉

络名:列缺。

部位:在腕后一寸半处。

邻经:别走手阳明经。

循行:从列缺穴分出,起于腕关节上方,通手太阴经直人掌中,散于鱼际。

2.手少阴络脉

络名:通里。

部位:在腕后一寸处。

邻经:别走手太阳经。

循行:从通里穴分出,别而上行,沿经脉人于心中,向上联系舌根,归属于目系。

3.手厥阴络脉

络名:内关。

部位:在腕后二寸处。

邻经:合手少阳经。

循行:从内关穴处分出,出于两筋间,沿经上行系于心包络,络于心系。

4.手阳明络脉

络名:偏历。

部位:在腕后三寸处。

邻经:别人手太阴经。

循行:从偏历穴处分出,别人手太阴,其支向上沿臂至肩盂,上面颊,络于牙齿,分支入耳中合于宗脉(指主要经脉)。

5.手太阳络脉

络名:支正。

部位:在腕后五寸处。

邻经:内注手少阴经。

循行:从支正穴处分出,向上行至肘,络于肩盂部。

6.手少阳络脉

络名:外关。

部位:在腕后二寸处。

邻经:合心主(厥阴)。

循行:从外关穴处分出,绕行于臂膊外侧,注于胸中,同厥阴经会合。

7.足阳明络脉

络名:丰隆。

部位:在足外踝上八寸处。

邻经:别走足太阴经。

循行:从丰隆穴处分出,走向太阴,其支脉沿胫骨外侧向上,络于头顶,与各经脉气相结,复下络于喉咙和咽峡部。

8.足太阳络脉

络名:飞扬。

部位:足外踝上七寸处。

邻经:别走足少阴经。

循行:从飞扬穴分出,走向足少阴经。

9.足少阳络脉

络名:光明。

部位:在足外踝上五寸处。

邻经:别走足厥阴经。

循行:从光明穴分出,走向足厥阴,向下联络足背。

10.足太阴络脉

络名:公孙。

部位:在距第一跖趾关节后方一寸处。

邻经:别走足阳明经。

循行:从公孙穴处分出,走向足阳明经,其支脉人腹腔,联络肠胃。

11.足少阴络脉

络名:大钟。

部位:在内踝后下方。

邻经:别走足太阳经。

循行:从大钟穴处分出,走向足太阳经。其支脉与本经相并上行,走到心包下,外行通贯腰脊。

12.足厥阴络脉

络名:蠡沟。

部位:在足内踝上五寸处。

邻经:别走足少阳经。

循行:从蠡沟穴分出,走向足少阳经。其支脉经过胫骨,向上至睾丸,结聚在处。

13.任脉之络

络名:鸠尾。

部位:在胸骨剑突下。

邻经:督脉。

循行:从鸠尾穴处分出,自胸骨剑突下行,散布在腹部。

14.督脉之络

络名:长强。

部位:在尾骨尖下半寸处。

邻经:别走足太阳经。

循行:从长强穴处分出,挟脊柱两旁,上行到项部,散布在头上。下行的络脉,从肩胛部开始,向左右别走足太阳经,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。

15.脾之大络

络名:大包。

部位:出渊腋下三寸处。

邻经:联络周身之血。

循行:从大包穴处分出,出于渊腋下三寸处,脉气散布在胸胁部。

(三)络脉的生理功能

在阴阳表里经脉之间起纽带作用,参与十二经脉的整体循环,其病变特点是:十五络脉所反映的病候,主要偏重于四肢体表的疾患,多为局部病变,不像十二经脉病候那样深重繁杂。

三、经筋

(一)经筋的含义

经筋为十二经筋的简称,是十二经的经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,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,是经脉经气在人体四肢百骸、骨骼筋肉之间运行的另一径路。因其运行于体表筋肉,故称经筋。经筋也分手足三阴三阳,其数目与经脉相同,其循行道路也多与经脉相接。

(二)经筋的循行

十二经筋的走向及分布,基本上和十二经脉的循行相一致。但是,十二经脉有顺逆之不同,而经筋走向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,在踝、胭、膝、臀、腕、肘、腋、髀、颈结聚,终结于头面等处,沿行于体表,不人内脏,而与他经相结。

1.手太阴之筋

手太阴经筋,起始于大拇指之上,沿大指上行,结于鱼际,行寸口外侧,上行沿前臂,结于肘中,向上经过上臂内侧,进腋下,出缺盆部,结于肩鹊前方,其上方结于缺盆,自腋下行的从下方结于胸里,散布于膈,与手厥阴之筋在膈下会合,结于季胁处。

2.手阳明之筋

手阳明经筋,起始于第二手指桡侧端,结于腕背部上,向上沿前臂,结于肘外侧,上经上臂外侧,结于肩盂部。分出支经绕肩胛,夹脊,直行的经筋从肩盂上走颈,分支走向面颊,结于鼻旁颧部,直上行的走手太阳经筋之前,上左侧额角者,结络于头部,向下至右侧下颔。

3.足阳明之筋

足阳明经筋,起始于足次趾、中趾及无名趾,结于足背,斜向外行加附于腓骨,上结于胫骨外侧,直上结于髀枢,又向上沿胁部,属于脊。其直行者,上沿胫骨,丽结于膝,分支之筋,结于外辅骨部,与足少阳经筋相合,其直行的沿伏兔上行,结于大腿面,而会聚于阴器,再向上分布到腹部,至缺盆处结集,再向上至颈,夹口两旁,合于鼻旁颧部,相继下结于鼻,从鼻旁合于足太阳经筋。太阳经筋散络于目上,为目上纲,阳明经筋散络目下,为目下纲。另一分支之筋,从面颊而结于耳前部。

4.足太阴之筋

足太阴经筋,起始于大趾内侧端,上行结于内踝,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(胫骨内髁部),向上沿着大腿内侧,结于股前,会聚于阴器部,向上到腹部,结于脐,沿着腹内,结于肋骨,散于胸中,其内的经筋则附着于脊旁。

5.手少阴之筋

手少阴经筋,起于小指内侧,结于腕后豆骨处,向上结于肘内侧,上人腋内,交手太阴经筋,循行于乳的内侧,而结于胸部,沿膈向下,联系于脐部。

6.手太阳之筋

手太阳经筋,起始于小指之上,结于腕背,上沿前臂内侧,结于肱骨内上髁后,进入后,结于腋下。其分支走肘后侧,向上绕肩胛部,沿颈旁出走太阳经筋的前方,结于耳后乳突部,分支进入耳中,直行的出于耳上,向下结于颔,上方的连属于跟外角。

7.足太阳之筋

足太阳经筋,起始于足小趾,上行结于踝,斜上结于膝,下方沿足外侧结于足跟,向上沿跟腱结于胭部。其分支结于小腿肚(踹外),上向膶内侧,与胴部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,向上挟脊旁,上后项,分支人结于舌根,直行者,结于枕骨,上向头项,由头的前方下行到颜面,结于鼻部,分支形成“目上纲”,下边结于鼻旁。背部的分支,从腋后外侧,结于肩盂部位,一支进人腋下,向上出缺盆,上方结于耳后乳突(完骨),又有分支从缺盆出来,斜上结于鼻旁部。

8.足少阴之筋

足少阴经筋,起始于小趾之下,人足心部,同足太阴经筋,斜走内踝下方,结于足跟,与足太阳经筋会合,向上结于胫骨内髁下,同足太阴经筋一起上行,沿大腿内侧,结于阴部,沿膂(脊旁肌肉)里夹脊,上后项结于枕骨,与足太阳经筋会合。

9.手厥阴之筋

手厥阴经筋,起始于中指,与手太阴经筋并行,结于肘部内侧,上经上臂的内侧,结于腋下。分支进人腋内,散布于胸中,结于膈部。

10.手少阳之筋

手少阳经筋,起始于第四手指端,结于腕背,走向臂外侧,结于肘尖部,向上绕行于上臂外侧,上循肩部,走到颈部会合于手太阳经筋。其分支当下颌角部进入,联系舌根,一支上下颌处沿耳前,属目外眦,上达颞部,结于额角。

11.足少阳之筋

足少阳经筋,起于第四趾,上结外踝,再向上沿胫外侧结于膝外侧。其分支另起于腓骨部,上走大腿外侧,前面结于伏兔(股四头肌部),后面的结于骶部,其直行的,经侧腹季胁,上走腋前方,联系胸侧和乳部,结于缺盆,其直行的上出腋部,通过缺盆,走向足太阳经筋的前方,沿耳后上绕额角,交会于头顶,向下走向下颌,上方结于鼻旁,分支结于外眦,为眼的外维。

12.足厥阴之筋

足厥阴经筋,起始于足大趾的上边,向上结于内踝前方,向上沿胫骨内侧,结于胫骨内髁之下,再向上沿大腿内侧,结于阴器部位而与诸筋相联络。

四、皮部

(一)皮部的含义

皮部为十二皮部的简称,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,是经络之气散布的区域,即全身体表皮肤按十二经脉分布划分的十二个部位。经脉、经别、络脉、经筋,大体上都是分手足三阴三阳。在体表的皮肤也是按经络来分区,故称十二皮部。

(二)皮部的循行

十二皮部合为六经皮部,各有专名,其名称见下表。

┌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┐

│六经名│太阳│阳明│少阳│太阴│少阴│厥阴│

├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┤

│皮部名│关枢│害蜚│枢持│关蛰│枢儒│害肩│

└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┘

(三)皮部的生理功能

十二皮部属于人体的最外层,又与经络气血相通,为机体卫外的屏障,具有保卫机体、抗御外邪和反映病理变化的作用。“皮者脉之部也。邪客于皮则腠理开,开则邪人客于络脉,络脉满则注于经脉,经脉满则人舍于府藏也”(《素问·皮部论》)。这样,皮一络一经一腑一脏,成为疾病传变的层次;脏腑、经络的病变能反映到皮部,如“其色多青则痛,多黑则痹,黄赤则热,多白则寒”等。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则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。皮肤针、刺络、敷贴等法,都是结合皮部理论运用的。

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

经络纵横交贯,遍布全身,将人体内外、脏腑、肢节、官窍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,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,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。构成经络系统和维持经络功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,称之为经气,经气运行于经脉之中,故又称脉气。经气是人体真气的一部分,为一种生命物质,在其运行、输布过程中,表现为经脉的运动功能和整体的生命机能。气无形而血有质,气为阳,血为阴,一阴一阳,两相维系,气非血不和,血非气不运。所以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。运行于经脉之气,实际上包括了气以及由气化生的血、精、津液等所有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,概言之为气血而已。故称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路。

《灵枢·经脉》曾经指出:“经脉者,所以决死生,处百病,调虚实,不可不通……这里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在生理、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,又可理解为经络系统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:

一、联系作用

人体是由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、五官九窍、皮肉脉筋骨等组成的,它们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,但又共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,使机体内外、上下保持协调统一,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。这种有机配合,相互联系,主要是依靠经络的沟通、联络作用实现的。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的纵横交错,人里出表,通上达下,相互络属于脏腑,奇经八脉联系沟通十二正经,十二经筋、十二皮部联络筋脉皮肉,从而使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,构成了一个表里、上下彼此之间紧密联系、协调共济的统一体。所以说:。夫十二经脉者,内属于脏腑,外络于肢节”(《灵枢·本脏》)。

二、感应作用

经络不仅有运行气血营养物质的功能,而且还有传导信息的作用。所以,经络也是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信息传导网。当肌表受到某种刺激时,刺激量就沿着经脉传于体内有关脏腑,使该脏腑的功能发生变化,从而达到疏通气血和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。脏腑功能活动的变化也可通过经络而反映于体表。经络循行四通八达而至机体每一个局部,从而使每一局部成为整体的缩影。针刺中的“得气”和“行气”现象,就是经络传导感应作用的表现。

三、濡养作用

人体各个组织器官,均需气血濡养,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。而气血通过经络循环贯注而通达全身,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、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。所以说:“经脉者,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,濡筋骨,利关节者也”(《灵枢·本脏》)。

四、调节作用

经络能运行气血和协调阴阳,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平衡。当人体发生疾病时,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胜偏衰的证候,可运用针灸等治法以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,以“泻其有余,补其不足,阴阳平复”(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)。实验证明,针刺有关经络的穴位,对各脏腑有调节作用,即原来亢进的可使之抑制,原来抑制的可使之兴奋。

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

一、阐释病理变化

在正常生理情况下,经络有运行气血,感应传导的作用。所以在发生病变时,经络就可能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。“邪客于皮则腠理开,开则人客于络脉,络脉满则注于经脉,经脉满则人舍于脏腑也”(《素问·皮部论》)。经络是外邪从皮毛腠理内传于五脏六腑的传变途径。由于脏腑之间有经脉沟通联系,所以经络还可成为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。如足厥阴肝经挟胃、注肺中,所以肝病可犯胃、犯肺;足少阴肾经人肺、络心,所以肾虚水泛可凌心、射肺。至于相为表里的两经,更因络属于相同的脏腑,因而使相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,如心火可下移小肠,大肠实热,腑气不通,可使肺气不利而喘咳胸满等等。

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人里和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。通过经络的传导,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于外,表现于某些特定的部位或与其相应的官窍。如肝气郁结常见两胁、少腹胀痛,这就是因为足厥阴肝经抵小腹、布胁肋;真心痛,不仅表现为心前区疼痛,且常引及上肢内侧尺侧缘,这是因为手少阴心经行于上肢内侧后缘。其他如胃火炽盛见牙龈肿痛,肝火上炎见目赤等等。

二、指导疾病的诊断

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络属的脏腑,它可以反映所属经络脏腑的病证,;因而在临床上,就可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,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,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。例如:两胁疼痛,多为肝胆疾病;缺盆中痛,常是肺的病变。又如头痛一证,痛在前额者,多与阳明经有关;痛在两侧者,多与少阳经有关;痛在后头部及项部者,多与太阳经有关;痛在巅顶者,多与厥阴经有关。《伤寒论》的六经辨证,也是在经络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辨证体系。在临床实践中,还发现在经络循行的通路上,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处,有明显的压痛或有结节状、条索状的反应物,或局部皮肤的形态变化,也常有助于疾病的诊断。如肺脏有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,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,长期消化不良的病人可在脾俞穴见到异常变化等等。“察其所痛,左右上下,知其寒温,何经所在”(《灵枢·官能》),就指出了经络对于指导临床诊断的意义和作用。

三、指导疾病的治疗

经络学说被广泛地用以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。特别是对针灸、按摩和药物治疗,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。

针灸与按摩疗法,主要是根据某一经或某一脏腑的病变,而在病变的邻近部位或循行的远隔部位上取穴,通过针灸或按摩,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,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。而穴位的选取,就必须按经络学说进行辨证,断定疾病属于何经后,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路线和联系范围来选穴,这就是“循经取穴”。

药物治疗也要以经络为渠道,通过经络的传导转输,才能使药到病所,发挥其治疗作用。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,根据某些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,确定了“药物归经”理论:金元时期的医家,发展了这方面的理论,张洁古、李呆按照经络学说,提出“引经报使”药,如治头痛,属太阳经的可用羌活,属阳明经的可用白芷,属少阳经的可用柴胡。羌活、白芷、柴胡,不仅分别归手足太阳、阳明、少阳经,且能引他药归人上述各经而发挥治疗作用。

此外,当前被广泛用于临床的针刺麻醉,以及耳针\电针、穴位埋线、穴位结扎等等治疗方法,都是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的,并使经络学说得到一定的发展。

经络系统遍布全身,气、血、津液主要靠经络为其运行途径,才能输布人体各部,发挥其濡养、温煦作用。脏腑之间,脏腑与人体各部分之间,也是通过经络维持其密切联系,使其各自发挥正常的功能。所以经络的生理功能,主要表现在沟通内外,联络上下,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,通过经络的调节作用,保持着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平衡协调。经络又能将气血津液等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运送到全身,使机体获得充足的营养,从而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。此外,经络又是人体的信息传导网,它能够接受和输出各种信息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