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献忠死了,直系继承人才刚刚会喊爸爸……这样的情况下显然需要有人摄政,在一旁辅助治理大西国。
皇后杨氏是最理想的人才,她是宰辅杨毅的女儿,她摄政的话,杨毅一系的人都会力挺,多少可以镇得住别的派系。只是杨氏并不是一个喜欢摄政的女人,她就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居家妇女。
最后,就变成了杨毅和大将军李敏两人辅政。
两人最初还能够维持一个比较公正的处事态度,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。文官希望武官的权柄少一些省得出事,武官却说自己的权柄太小,文官那是在欺负人。对于张献忠被害一事上,杨毅觉得应该学习勾践卧薪尝胆,小心翼翼的发展个三五年,然后在考虑攻打共和国。
有意思的是,李敏没有要攻打共和国的意思,说起来也正是因为张献忠要攻打共和国,以至于孙可望和艾能奇两座大山被搬掉,他李敏才好不容易上了位。上位之后,对共和国的实力那是怕得要死,尤其对对方能够在数百米外精确狙杀目标的手段,感到由衷的恐惧。
在张献忠被狙杀之后,大西国的人一度搜索了开阳城,在狙击地点附近巡逻的人倒是发现了子弹射击的地方,但人却是不见了。拷问了那一家人,却什么都没有查出来,可见敌人很有可能也是潜入了他们家作案。别怀疑大西国的酷刑,真要算起来锦衣卫的那些酷刑都显得仁慈了。
正因为这样,才叫人恐惧,李敏甚至觉得,对方也许就在殿外或者在殿内某个地方潜伏着,必要的时候随时可以给他们致命一击。就算知道这不可能,但谁也没办法否认这样的情况不是?老是生活在这样担惊受怕,又根本查不出对方到底在哪里的日子,他不想再承受下去了。
所以,他的意思是,张献忠在开战前,提及过投降共和国的意思,不若直接向共和国投降的了。
他提出这个意见,也得到了不少武将的认可。而杨毅若非知道这些家伙控制着主要的大西国武装力量,自己这些没什么兵权的武将根本奈何不了他们,只怕早就派人把他们拿下,直接撤换他们了。
但话又说回来,就算能够撤换他们,又有谁愿意顶上去?若是顶上去的人,依然要投降共和国怎么办?
莫非,还要让他们这些文人上战场?!
杨毅索性看向皇后张杨氏,他觉得皇太后你就算不垂帘听政,好歹也给个建议不是?实际上就是让杨皇后支持他的政见,要知道不管如今的新皇多小,都是这个势力最合法的继承人。皇帝或者皇太后发话了,应该镇得住这些军人。
太后也知道自己父亲的意思,也配合父亲说了几句,主要意思也很明确:先闷头发展看看情况,毕竟不是说大魏和大明都在攻打共和国么,要不,等打完了再看情况?
杨毅自然是第一个赞成的,但武将们却是另外的想法:现在投靠那是水中送炭,好处多多。等打完了仗,那只是锦上添花,有个毛用?至于是否会打输,那就更不可能,没看见他们那么多人,几乎都没有杀掉共和国的几个士卒么?
只是皇帝……他.娘那么说了,大家也不好反驳什么,只是大家你看我我看你,一看就知道对方心里有鬼。
不是谁都有那么高的忠诚度,也不是谁都有那么的革.命自觉性。一个小皇帝有什么资格让弟兄们听令,若真的那么简单,那朱元璋也不会为了自己孙子能够镇得住场子,把开国那些有功文武大臣都杀没了。
显然,张杨氏没有这个觉悟,杨毅没有这个觉悟……或者说,他还不敢立刻动手,怕引起反抗。
却不想,你不动手我动手,先下手有肉,后下手有口汤,完了汤都没得喝。
下朝之后,将领们就开始秘密回去,想办法直接清君侧,或者武装暴动一下什么的。却不想,有人比他们快!
那就是地方的守将们,尤其是距离四川和云南非常靠近的那些地盘,广西和安南宣抚使司的守将更是如此。都说共和国对外族人的态度非常好,至少公正公开,甚至有不少异族都当了官,还是大官,而且未来还有机会进入内阁,决定一**政大事。
就算不计较那些,丰富的商品,廉价的生活用品,丰厚的薪水……这要是不心动,那就是海瑞级别的牛人!
很可惜,这个世界上就一个海瑞,所以他是绝响载入史册。大部分人没那么高的自觉性,所以他们会为自己考虑。